历史剧《天下长河》近期热播,讲述了清朝康熙年间的历史,而这段历史再次吸引了观众的目光。尽管剧中呈现的剧情和人物故事精彩纷呈,但其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和事件,最好以娱乐的心态来看待。本文将依据《清史稿》,为大家简单还原剧中的重要配角之一——高士奇的真实面貌。
高士奇,生于1645年,浙江钱塘(今杭州)。他比康熙皇帝年长九岁,恰逢明清交替的历史背景,满清初掌中原,急需拉拢汉族知识分子。高士奇的父亲高古生目睹这一形势,心中暗自期待改变命运的机会。于是,在1664年,他带着19岁的高士奇前往北京游学。然而,命运却并未如父亲所愿。到达京城后,高古生不幸患病,最终去世。孤独无助的高士奇只得以卖字和当私塾老师为生,艰难度日。
改变命运的转机出现在1669年,也就是康熙八年。那时,康熙刚刚废除了鳌拜的权力,正式开始亲政。高士奇在这一年进入了太学学习,也因此第一次接触到年少的康熙皇帝。康熙非常崇尚汉族文化,但周围的满清高层大多数人都是武将,对诗词歌赋毫无兴趣,甚至连识字的人也很少。康熙虽然勤奋好学,但水平始终停留在初步的文人范畴。当时的高士奇,正是看到这个机会,便展示了自己惊人的才华。
展开剩余72%有一天,康熙在太学听见高士奇展示绝技——他让康熙随便挑一首诗,高士奇便能准确猜出这首诗的出处和年代。这一手技艺把康熙彻底震惊了,他意识到自己遇到了真正的学问高人,于是虚心请教。高士奇耐心地将自己的技巧传授给康熙,教他如何分析诗文中的细节和历史背景。康熙迅速进步,终于能像高士奇一样,解读古文。由此,康熙不仅对高士奇产生了极大的崇拜,也逐渐依赖上了这位学识渊博的顾问。
不久后,康熙决定将高士奇引入自己的政务团队,特批他进入翰林院,并由亲信明珠协助,将他带入内廷供奉。高士奇由此成为康熙的秘书班子成员之一,班子里还包括徐乾学、翁叔元等人,其中最为人熟知的,便是后来的三朝元老张廷玉。
尽管高士奇并非最为能干的秘书,但他无疑是最受宠的那位。康熙喜欢旅行,而每次出行,他总是会带上高士奇。短短几年内,高士奇便先后担任了詹事府录事、中书舍人等职务,并在1678年晋升为南书房工作,专责票拟谕旨,这类似于明朝内阁大学士的职能。康熙还特别为他制作了一方刻有“忠孝之家”印玺,赠送给他500两白银,并且为他在宫内分配了住宅,享受了六品官的待遇。虽然高士奇的官职并不高,但他的权力却非常大,实际上,33岁的高士奇已经承担了宰相般的重要职责,正因如此,后人称其为“高相”。
高士奇的职务虽多,却也属于幕后角色。他主要协助康熙处理朝政,但并不直接参与具体事务,很多时候,文献中并没有明确记载他的工作细节。因此,史书上的高士奇似乎不显山不露水,但当时民间却有一句谚语:“九天供赋归东海(徐乾学),万国金珠献澹人(高士奇)。”这一说法清晰地揭示了他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力。
1687年,康熙朝发生了一桩重大事件。于成龙冒死弹劾明珠,揭露他擅权。随即,御史郭琇也向明珠发难。康熙曾私下询问高士奇,明珠是否真有不当行为。高士奇如实回答,康熙震惊地说:“明珠如此行径,怎么没人揭发?”高士奇答道:“大家都怕他呀。”康熙不屑一顾地说:“明珠不过是我一句话的事,何必怕他?”最终,明珠和余国柱被罢免职务。
然而,命运的波折也接踵而至。1688年,山东巡抚张汧因贿赂问题被举报,波及到高士奇等人。康熙虽然明知其事,但为了维护体面,下令不株连他人。高士奇也十分机智,立即上表为自己辩解,强调自己只是负责编写书籍、写诗,并未参与政事。最终,康熙批准他辞去职务,尽管如此,高士奇依旧继续从事修书工作。
接下来的几年,高士奇又多次随康熙出巡,甚至在康熙的南巡过程中,康熙专门停留在高士奇的“西溪山庄”,并为其题匾。尽管有过几次波折,康熙依旧非常信任高士奇。直到1690年,郭琇再次弹劾高士奇等人,指责他们结党营私、贪赃枉法。虽然高士奇等人并未与之正面抗争,最终他们选择辞职,回到家乡,45岁的高士奇第一次告别了朝廷。
然而,康熙对高士奇的依赖并未减少。1694年,康熙召回高士奇,让他继续在南书房为自己服务,处理政务。直至1697年,由于母亲年事已高,高士奇向康熙辞职,但康熙仍然给予了他荣誉和关照。直到1703年,康熙的第五次南巡时,高士奇再次出任接驾之职,并一直陪伴康熙到北京。
在1704年,康熙皇帝亲自为高士奇写下悼文,并追赠谥号“文恪”。高士奇一生深得康熙的宠信,享有无上的荣耀。虽然他并非通过科举进入仕途,但他凭借自己广博的知识、对康熙的忠诚以及对文化的深厚兴趣,赢得了皇帝的深厚信任。也许,这就是高士奇能够一生得到康熙宠信的原因。
在职场中,常有人认为老板身边的秘书和司机等人看似权力不大,但实际上,他们常常是最接近老板、最了解老板的人。高士奇的经历正是对这一铁律的生动诠释。
发布于:天津市明道配资-北京股票配资平台-专业股票配资利息-正规配资炒股平台网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