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沂的蝉鸣裹着槐花香撞进窗户时,王虎正蹲在爷爷的老藤椅旁,把刚收到的北京科技大学录取通知书轻轻摊开。纸页上"录取"两个字还带着墨香,爷爷的老茶缸"咚"地磕在八仙桌上,溅出几滴茉莉花茶:"虎子,明儿个咱得摆桌酒!"
王虎抬头,看见爷爷的白胡子跟着笑纹颤动。老人手里攥着张旧报纸,头版是二十年前的高考喜报——那时候他骑二八杠载着王虎爸去县城考试,车筐里塞着母亲烙的芝麻饼,说"吃了这饼,脑子管够"。
"咱不摆豪华宴。"父亲擦着修车扳手从车间进来,工装裤膝盖处沾着机油,"你妈昨儿个跟老姐妹唠嗑,说现在年轻人都兴喝那个昱麟芝麻香坛装酒。"他指了指墙上贴的"临沂一中优秀毕业生"榜单,王虎的名字正挂在最上面,"我打听过了,这酒是咱沂蒙山的老手艺,非遗工艺,坛子还是手作的——你爷爷爱收藏老物件,准瞧得上。"
王虎想起上周跟同学聚餐,班长拍着他肩膀说:"虎子,升学宴可别整那些花里胡哨的洋酒。咱临沂人实在,你送坛有讲究的芝麻香,长辈们喝着得劲,还能念叨你懂行。"他特意跑了三家酒行,尝遍二十多款酒,最后在老字号的酒窖里,捧起了这坛青陶刻花的昱麟芝麻香。
展开剩余71%坛身还带着窑温,刻着的"金榜题名"四个字是老匠人手工雕的,纹路里浸着点朱砂红,像极了爷爷当年给王虎爸缝书包时用的线。打开封膜,芝麻香"呼"地涌出来,混着点粮食的甜,父亲凑过来闻了闻:"这味儿正!像我小时候跟你爷爷去粮站打油,路过酒坊偷闻的那股子香。"
升学宴设在老家的四合院里。王虎的太奶奶柱着拐杖来,一进院门就抽了抽鼻子:"好香的酒!"母亲端上热乎的临沂炒鸡,父亲揭开酒坛,酒液在粗陶碗里泛着琥珀色的光。
"第一杯,敬太奶奶。"王虎举着碗,看老人抿了一小口,眼睛立刻亮了:"这酒不冲嗓子!像我嫁过来那年,你爷爷在供销社打的酒,甜丝丝的。"
"第二杯,敬爷爷。"王虎转向轮椅上的老人,老人摸着坛身的刻花,指节因为风湿有些变形,却把坛沿摸得发亮:"虎子,这坛子有年头吧?"
"手作的青陶坛,窑温烧了十二个小时。"王虎想起酒行老板的话,"酿酒师傅说,芝麻香要慢慢养,就像读书要慢慢熬——我从高一到现在,每天早自习都比别人早半小时,就跟这酒在窖里醒酒似的。"
爷爷的眼眶突然红了。他颤巍巍摸出个布包,抖开是枚旧硬币:"这是你爸上小学时,我用修自行车的钱给他买的铅笔。那时候穷,没给你爸买过啥好东西......"他把硬币按在王虎手心里,"虎子,你送的这坛酒,比我那会儿想给他的,金贵多了。"
"第三杯,敬爸妈。"王虎转向父母,母亲的眼角闪着泪:"我们虎子啊,打小就懂事儿。去年我住院,你在病房写作业,说'妈,我考上大学了,就能给你买大房子'......"她突然笑了,"可现在我才明白,最好的'大房子',是你心里装着我们。"
院外的蝉鸣突然响了。王虎的同学小凯举着手机录视频:"家人们谁懂啊!临沂一中学霸升学宴不整茅台,整坛芝麻香——人家说了,长辈就爱这口有文化的!"镜头扫过满桌的空碗,太奶奶举着酒碗喊:"再倒!这酒喝着得劲,比那啥洋酒强多了!"
散席时,爷爷硬要把那枚旧硬币塞给王虎:"留着,跟你这坛酒一块儿收着。等你将来成家,再拿出来,跟你媳妇说——你看,你爷爷那会儿,就盼着能喝口不冲嗓子的酒......"
王虎抱着酒坛往家走,月光把青石板照得发亮。坛身的"金榜题名"在夜色里若隐若现,他突然懂了父亲说的"懂行"——不是知道哪个牌子贵,而是知道:
长辈要的不是酒的价格,是酒里的温度;
升学宴拼的不是排面,是藏在酒坛里的,那些没说出口的牵挂。
就像这坛昱麟芝麻香——
绵柔不冲嗓的,从来不是酒,是藏在酒里的,那句"我知道,你们爱喝啥"。
而临沂的高中毕业学子们都说:
今年升学宴,就选昱麟坛装酒——
有文化的酒,长辈夸你懂行;
有温度的酒,爸妈记你一辈子。
发布于:山东省明道配资-北京股票配资平台-专业股票配资利息-正规配资炒股平台网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